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心地法門之透關

心地法門之透關


學佛人欲見本來面目,須要打破生死關頭;欲打破生死關頭,須要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欲掃除無始以來身心惡習,必須痛下持戒工夫。持戒功深,惡習漸除,一旦除盡,本性自現。惟心地法門之心戒,戎相太高,下手不易。茲為便利初機,訂定漸消夙習方法,方便名之曰透關。透關與持戒意義相同,且有除惡務盡之義。「關」喻惡業,惡盡曰「透」。舉其要目,束為八端:一曰心口不一,二曰殺盜邪淫,三曰兩舌惡口,四曰貪戾慳吝,五曰瞋恨嫉妒,六曰自大輕人,七曰信心不堅,八曰我執煩惱。凡此八端,學人各體身戒、心戒之旨,各因其習氣,就其易犯者先除,難犯者殿後,決心之後,自向佛前嚴立持戒透關誓願,痛自懺悔。懺者,自咎既往;悔者,痛絕將來。限定日期,一一透過;或一期限除一種,或一期並革數條。數之多寡,詳加斟酌;期之久暫,隨緣定之。限期之中,務使除盡,易犯者既不再犯;難犯者自易消除,此為修持之實際工夫,若不能實行透過此中粗重惡習,則淺近佛法,尚隔門牆,何能深入心地無非利他無我之無相法門耶?

心地法門之佛魔一心

心地法門之佛魔一心


人之善惡,皆由心生。心善則佛,心惡則魔;佛魔原無定性,但隨心念之善惡以為轉移而已。誠實、謙恭、慈悲、勤儉,善念也;欺詐、驕慢、瞋恨、淫惰、惡念也。故一念善,則佛應之,身心環境成為祥和,而化於佛,不獨善者愈善,惡者亦轉而為善;一念惡,則魔應之,身心環境轉為惡劣,而化於魔,不獨惡者愈惡,善者亦轉而為惡,故曰凡聖不出一心。善惡皆由心造,心佛則佛,心魔則魔,理固然也。末法時代,人多迷闇,善惡不明,自陷苦惱。更有心懷險曲,而故作善言,以為人盡可欺,世莫予智;殊不知惡劣邪魔已叢集其身心,一旦業力發動,小則疾苦喪亂,大則沉淪惡道,縱賴已往善因,暫得倖免,然福報一盡,惡報無窮,豈不險哉!此作善降祥、作惡降殃之道,歷古今而不爽者也。總之,佛魔不離自心。何以故?一切唯心故,所謂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但法無自住,法無邪正,心正修邪法,邪法亦正;心邪修正法,正法亦邪。心善則化魔為佛,心惡則化佛為魔。吾人舉心動念之際,可不慎乎!

心地法門

心地法門 
「心地法門」四字,吾人在表面上,每每忽略看過,不知這四字的意義最為緊要,最為廣大,如能細心領會,便可悟道,何在多求。這四字分開來講,「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就是說,此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吾人自心,本來無量偏滿,能生萬法;亦加地具有博大深厚之德,能生萬物,故以為喻。地之所以能生萬物者,以其能任運隨時,行所無事,渾然無知,寂然不動。而眾生迷真逐妄,見境生心,遇物即動,於是自蔽靈明,轉增障礙;學佛人以妄修真,即當取法乎地。然山河大地,皆因妄生,有成有壞,吾人何必以妄為法?須知地雖是妄,它的功德,卻是無量。地能生一切物,能載一切物,能容一切物,而且生一切物,是來養育眾生,而不自私自利。載一切物,是大小兼收,淨穢一體,而無取捨分別之見;容一切吻,聽人汙穢毀鑿,寂然不動,而無厭拒瞋恙之念,所以稱為大地。假使吾人的心量,能夠與地同其大,能夠同地一樣利他,無取捨、瞋恚的我執,一切不動,便不難與真如本心相契,還有不成就的麼?我等學的是心地法門,日日說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到底我等的心,能不能像地一樣的大?能不能養育眾生?能不能兼收並容,聽人汙毀而不動?不要說不能任人汙毀,恐怕一句空話都不能容;不要說養育眾生,恐怕對自己親屬,尚不免自私自利,如此還說什麼心地無非?學心地法門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將自小與地比一比,看究竟比不比得上。據我看來,不要說像大地那樣大,甚至連一畝地那樣小,都比不上。何以故?一畝地,一午四季還能生許許多多的東西,來養育眾生,也有犯而不校的容量。試問:我等心量,比這一畝地的生育容量如何?大家若不在這個上面去思索、去用功,無論如何,得不著受用。 
地能大能生,能載能容,與天合其德,所以古人稱天地之德曰大德。凡屬心量功德,同大地一般大,即為大德。學佛人已有成就,亦稱大德。儒家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學佛而成大德者,對於位祿名壽,已如夢幻泡影。惟初發心不明佛法者,多有為求位祿名壽而來,但是要得位祿名壽,必須到大德的地位才行;若想成為大德,則心量與功德,必須同大地一般才行。 
何謂登地菩薩?因其心量功德,儼然同大地一般大;至於二地、三地的菩薩,其心量功德,就同二地、三地一般大,乃至遠超十地,方稱等覺、妙覺。大家思量思量,我等心量功德,有一個地大沒有?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等自心佛,本來具足無量功德,比十地遠大,只緣妄心不息,時時執著外境,遮障真如自住;亦如日月光明,本可普照,只因雲霧遮蔽,遂不顯現,一旦雲霧消散,光明頓復。修行人,一念真心,頓超十地,亦復如是。故廣額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家要明白,地所以能夠成就如此大量功德,就好在渾然無知,寂然不動。我等其所以不能夠的,就壞在知見多、容易動;須知知見多、容易動,皆緣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火,吾人妄心一動,就如火在心內燃燒,遂生煩惱,故煩惱亦名熱惱,即是造業受苦之根本。 
三界唯心,亦名火宅,火宅中本有法王,學佛人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才算真有受用。而凡夫認幻為真,捨真逐幻,所謂「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只見空花,不見法王」。殊不知三界一心,轉識即智,離妄即真,真即法王,不覓自見。凡夫不悟此理,自心中常被無明烈火燒著,不但不見法王,且被此火燒絕本具之功德,所謂「一念瞋心起,燒盡功德林。」我等學大乘法門,應知諸法如幻,諸法亦真;凡事不動無明,不生煩惱,認定壞就是好,好就是壞,一切一切,不取不捨,不但火不能燒,而且這個火,也就轉成智慧光,徹照無邊,與諸佛同體。吾人自心,原能自主,但因定力不夠,常被業境所轉;然業無自性,只要我等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瞋恨心、分別心,乃至一百六十種相續心、八萬四千塵勞心,一概空去,妙明真心自然現前,便可與天地同德。 
心地法門,以禪密兼修,而頓超直入,即凡成聖,亦是登地菩薩所修。大家能修此無上法門,即是大家因緣成熟,慧明不過指路而已,希望大家難行要行,難忍要忍,難捨要捨,難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用功。如果遇而不遇,見同未見,錯過勝緣,豈不可惜!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等學佛是來解決生死問題的,若別有作用,不惟不得真實受用,且恐轉增業障。我等且不說解決生死問題,當這種末法劫難之際,何等煩惱!若無安心立命之道,易生厭世之心。但能依心地法門,切實修心,學地之量,法地之德,不僅清涼自在,且能轉動一切,又有何劫難之可虞?佛法目的,原是濟世利主;簡言之,就是要挽救人心。學佛人欲挽救人心,應該先救自心。欲救自心,應當在心念上用功,懺除一切惡念,增長一切善念,更要時時檢查自心正不正?大不大?能不能同地一樣不動?有沒有與地一樣功德?如此方是真修心地法門。我再給大家四句偈,仔細參思,自然有益: 
學佛在心不外求 貪瞋癡愛疑妄盡

心地慈悲德具足 不動無明是活佛

學佛的目的

人在世間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佛弟子在社會工作中的態度」等:既是佛弟子,應有佛弟子的氣質,無論站在任何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學生,學佛的人,還在學的學佛人,在學的過程中,有學得成,有學不成的。又,末法眾生,學而難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個字,實在很難承當。
學佛之人,應該質直,不充體面;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在什麼崗位說什麼話。沒有能力或沒有興趣,能培養就好,不能培養就應退步回頭,以免自惱自苦。何況佛弟子以學佛為第一:有妨害自己學佛的,再好皆應捨;有助益自己學佛的,再壞也應就。不過,古人云:「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就是宿業,我們大多都是隨著宿業在走。《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古德云「知命者於人無怨」。《格言聯璧》云:「諉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易經》云:「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大經》言:「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以上都是學佛的人應知應學之事。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之愜意事、樂事,都是相對,非究竟。樂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來生,六道四生,隨業受報,輪迴未出,必墮地獄。若能體會地獄之痛苦,則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無常,切求出要。「白骨章」要每天念一遍,可提醒自己。曉得有無常,不被世間榮華所迷、俗樂所染。法然上人之遺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訴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這是悲心的培養與表現。
自覺罪惡深,常存罪惡感,此種人較難開悟,不過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這就是二種深信之信機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沒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覺沒反省而已。若論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樣大,只是有覺有不覺而已。「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此語非出自《論語》,這句話是站在世間觀念為世人凡夫設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沒有淫欲,即已超凡入聖,哪還會有眾生的性命!一切眾生,無不隨業牽引。有時出生為貞女,有時出生為淫婦;或許此生為僧,持戒清淨,或許來生為富,恣縱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任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之障礙。
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興之時。天性豁達樂觀者,即不知生死輪迴、未有信心,其人亦終生歡喜過日。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人,即使信心決定,亦難免笑顏難開。不過,心意柔軟,反求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學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應知凡事無論巨細都有因果。權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盜。
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輪迴,古德云:「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經云:「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人生之目的(一)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恆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人,都有欲望。欲望有淨不淨,有深不深,有顯不顯。所言「欲望是成長的原動力」,則依淨欲將使人成佛,依不淨欲將使人下墮。
其實,人之欲望都是不淨、有污染、而且深。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欲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後,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生下來是為了什麼?
活著是為了什麼?
死後又成了什麼?
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不知人生的目的而活著,不是沒有意義嗎?不是迷迷糊糊地在過日子、蒙著眼睛往無間地獄邁進嗎?
釋尊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無常」、「人生是苦」、「必墮無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但自己的心行,豈非徹底地在跟釋尊唱反調,以行為來表示否定嗎!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學佛而存在的,是為了學佛而生活,為了念佛而生存,否則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義。
人生的大事是「後生一大事」,「後生」即是死後的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後生必墮地獄,人生的目的在於解決這「必墮地獄」的後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來無盡,無盡的未來是往生極樂或墮落地獄?唯有這才是人生的大事,這大事不解決,生而為人的意義便失去了。
要解決這後生一大事,自己沒有力量,諸佛菩薩也沒有力量,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彌陀的存在,就是為了拯救我們這必墮無間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我們往生,彌陀便放棄佛的資格,無資格稱「阿彌陀佛」。而今,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說法度眾生,我們唯有任憑、隨順彌陀的救度,不論自己的善惡、賢愚,投入彌陀的懷抱,過安穩的日子。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惱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照在我身上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遠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苦生於欲而勞身 名出於我而費心 知命者於人無怨 知足時於世無求
  見朝結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堅 就夕立空中之煙 悟世事夢幻無常
求而應求法之緣 慕而應慕道之友 報而應報佛之恩 謝而應謝師之德


人生之目的(二)
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人到底為什麼而生?又為了什麼而活下去?非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生存的目的又是什麼?
你這樣每天過著同樣吃、睡、工作的生活可以嗎?你的人生就這樣結束滿意嗎?這些事你曾否考慮過?生而為人,若對這些不加以深切思惟,就太枉費生而為人的價值了!
你們聽聞佛法有段日子了,應該知道得人身是極為困難的,這種困難度實在太難以形容。當聽到得人身如掌中土、如盲龜浮木、如高山垂線時,心中有何感想?若沒被驚嚇到當晚睡不著,顯然善根太淺、根器太鈍了。如果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是鄉村老太婆的迷信,那真是「一闡提」了!
聽聞佛法,要以法印心,深入思惟到自己就是那樣。人身既然難得,可見一旦失去人身,後生便要墮入三惡道。即使幸而為動物,應知被割被烹之後、擺在桌上的那塊肉就是自己;一般人每天殺生吃肉,只怕連當動物的緣都說不上,除了地獄,別無去處。既是這樣,則若今天一死,今天就要承受地獄中無法形容、難以忍受之苦。而人生無常,此身脆弱,人隨時都會死,地獄之火就在每一個人腳下。善導大師說:「三惡火坑,臨臨在足下。」這比什麼都現實、都嚴厲,是真可驚可怖,不是兒戲。這是人生之大事。學佛就是要知道人生有這一大事,而在今天這口氣還在時,立刻把握,非解決不可。儘管每個人之性情、趣味、事業各有不同,但只要生而為人,就有這件大事,而且非早日解決不可,否則若還能不恐怖、不驚慌,豈非愚頑不靈?
我們知道有這人生之大事要解決,有這人生之目的要完成,但世上還有更多的人未聞未知,而這些人都曾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怎忍心看他們墮入火坑,承受遙遠漫長的火烤油煎之苦而不動心?因此,應該發起大志,要救度自己,也要想度他人,而能救度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的,唯有彌陀偉大的悲願。
不用說這要下很大決心,似乎很難。但請想想,人生到最後得了什麼?又帶走什麼?豈不是「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嗎?人們常藉口說民生問題很重要,是的,但只要不饑不寒,便可度年度日。「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人為虛假的事付出一生,卻將真實佛法的事看作業餘,而在工作、娛樂之暇才想到學習,這談得上聰明有智慧嗎?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另外,從事佈教也很重要,使這法門深入民間,散播到各階層,引接每個人,所謂「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善導大師)。若能如此,則是將道業、學業、事業三者貫串,三者合一。不像一般學佛者,道業是學佛,研究的學問卻與這沒相關,而事業、興趣就離得更遠了,這樣一生的光陰、精神、力量分散開來,難以集中、專一,多麼可惜!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奮起,地獄必須離,極樂須求生。
青年人啊!你要豎耳傾聽:彌陀在呼喚,群生在哀嚎。
青年人啊!你要深刻覺悟,世事夢幻不真,人生老少不定。
青年人啊!你要即時放下,勿迷於私欲,勿為五斗米折腰。
青年人啊!你要恢弘其志,要堅定不移。法門需要你弘揚,群生需要你救濟。
青年人啊!你要給大眾帶來往生的信心、不死的希望,帶來踴躍的歡喜,天上天下無可倫比的價值與意義。
青年人啊!不要為了嘗一滴蜜,而使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永在惡道,萬劫不復。
青年人啊!你要有大志,不要迷心喪志,偉大的弘法事業在等著你。
青年人啊!你要充滿使命感,任重而道遠。弘法是家業,至死而不渝。
青年人啊!請你細思,為彌陀的家業,為廣大的眾生,豈非真價值、真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解決人生的大事,完成人生的目的,才有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知道,向淨土前進的人,步步都踏著彌陀慈悲的愛,時時浴在永遠不滅的光中。
「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


人生是夢
 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學佛要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善惡報應」等事實(因果報應的道理是佛法的骨幹)。同時以出離為動機(亦即是「出離心」),以解脫六道的生死輪迴為目的(這是最低限度—— 再高一層即是發菩提心),才可稱為真正佛教徒。因為佛的本懷是要眾生在今生就直接脫離六道之生死輪迴。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須是不貪戀財色、名利等世間欲樂(有出離心),瞭解世間虛假、人生無常。所有萬物,一切是非好壞、成敗得失、苦樂禍福等只是宿世之因與今世之緣暫時的和合,其本身沒有一個自體,既非固定不變,也非永遠不滅。有了這個觀念,才具有學佛的正見,這也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但這對世間人來講,實在很難,幾乎無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門來講,無法也得設法做到,否則豈非永永遠遠都要輪迴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稱為「大丈夫」。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因出家的動機與目的都是為了出離也,就是要擺脫世間的一切煩惱束縛,而向著出世間涅槃寂靜的目標前進。但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則只是掛個名,不是事實,只是形似,而不具內涵。所以徹底言之可以說:「出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鳳角)。雖然如此,佛又不忍眾生永受輪迴之苦。即使煩惱重,不能在今生脫出三界,但至少來生不要墮入三惡道受苦,起碼也能再生為人或生天;既不受苦,同時還必須能夠遇到佛法,有學佛的緣;因此詳說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這裏。所以來生為人或生天只是個跳板,博個再有學佛的因緣,這是極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生天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報,因為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間法,尚有污染、非解脫道。
但話要談回來,世上有誰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虛假不實、嫉妒諂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慣了的眾生,業深障重,煩惱強盛。單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淨,何況十善!
經中說: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又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又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試問我們大家,有誰不是這樣,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後果是如何呢?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又說:「一切眾生,必墮地獄。」所以唐朝之善導大師悲嘆的說: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意思是說:大部分的人,其行為是「罪惡凡夫」,其命運「永在惡道,無出離之緣」。如此的眾生(我們大家),實在是無法形容的可悲可憐,無可奈何的可哀可嘆,故佛說:
一切眾生,都是可憐憫者。
能發出離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學佛者」。但其他絕大多數的「常沉惡道,永在輪迴」的眾生怎麼辦?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也就在這裏顯現出來。
阿彌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承受常沒常流轉之苦,而感同身受地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因而為我們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了四十八願,又為我們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行,然後完成令任何人都能往生的淨土與力量。彌陀的願為我們而發,彌陀的行為我們而修,彌陀的功德都是為我們,都是我們的。因有彌陀的成佛,只知作惡、不會修行、無願無行的眾生,但能回心念佛,便白白擁有了解脫六道輪迴、往生淨土成佛、還來娑婆度眾生的功德。
但我們若對此事未聞未知未信受,則依然是個造業凡夫,輪迴受苦;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則必生彌陀淨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眾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的菩薩。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為「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救度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聖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救度,便蒙諸佛金口的讚歎說:「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的目的在於今生離開輪迴,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願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於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為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學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的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癡盲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麼幸福快樂,都是短暫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恒的未來,而同時尋求對未來的超越,則今生的幸福快樂便能獲得圓滿而且永恒,所以凡是人,都要學佛,都非學佛不可,因為人生的未來沒有第二條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後,不是智慧或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學佛若只是擁有智慧與知識,也不能使人超凡入聖,即使再有智慧,也會做惡事,再有學問也會起惡念。無論是誰,都無可奈何地對此從內心發出悲嘆。何況世上有更多的人沒緣學佛而無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惡行惡,心中充滿著苦惱,而此生既是苦惱,來生依然苦惱。佛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學佛就是要解決人類今生及後世的苦,這是本質的問題,學佛若忘了這一點,那佛學就會只成為哲學,學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內涵而沒有意義。
不管是誰,學佛始終都要「一向專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使每一個人生前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死後決定生淨土、成佛果。我說這種話,難免會給人武斷、蠻橫之感。其實念佛法門,若就其平常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高深了。但願我有智慧也有機會跟你講解念佛法門的奧妙,因為這是萬法的結晶,也是佛法的結論,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也是吾人學佛的目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宏法利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下面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鳩摩羅什翻譯這段金剛經,用六種的比喻,形容「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們講經說法都在「有為法」的境界之中,我們講經說法是「有為法」,不是講給佛聽,佛是在「無為」的境界,而我們是講給眾生聽,讓眾生也能修行佛的「無為」境界。我們自己也是個凡夫,我們也在「有為法」之中,應當也要知道「一切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我們學佛法,佛說「一切法,都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一切法皆無本體,無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轉眼就成過去,了無蹤跡可尋。」,「依文解義」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裏去呢?在「觀想」中,是否能「當體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夢、幻、泡、影」來觀「一切法」呢?我們夜裏作夢,不是什麼法都生出來嗎?是非人我都在夢中出現,順心的境界也有,不順心的境界也有;夢醒後,什麼都沒有,空無所得。你在做夢時,是否就能覺察到,這是在做夢,發現在夢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顛倒,不真實的呢?你是不是有這種功夫呢?我們現在是白天睜著眼在作夢,因為「迷惑」在「有為」的境界裏面,這裏面什麼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順心的境界,不順心的境界通通有,這不是與我們做夢時看到的境界一樣嗎?如果你開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鏡子,本無影像可得;又像夢醒時,夢境中的一切,什麼都得不到,無非是一場虛幻而已。你天天能夠這樣子做「觀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順境」「逆境」種種的「境界」所轉,這個「如幻如夢」的「幻」是印度的一種幻術,印度有一種變化幻術的咒語,隨著咒語,能變化出種種虛幻的幻相,映現在你眼中,映現在你心裏,其實他只是虛幻不實的幻術而已。你了解幻術是不實,那你就可以把他拿來應用,拿他來做「觀想」,「觀想」:「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的境界,就如同這個幻師變化出的幻術一樣,是「虛妄不實」,是「如夢如幻」。這個「如泡如影」,是什麼意思呢?你在河邊上看,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個一個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滅,起滅無常。「一切有為法」就像水泡一樣是「起滅無常」的。「如影」是鏡子裏面所現的影子,也是不實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夢、幻、泡、影」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也就會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電」,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早起來看,那草葉上,樹葉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暫,一剎那而已。這個「如電」就是天陰要下雨,打雷時閃的那個電光,電光一閃就沒有了。有沒有個電呢?有,但是只一剎那就消失了。這段經文,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個比喻,來描述「一切有為法,變異無常,生滅迅速,無有停留。」一切有為法,本來就像這樣子,你說有,只是暫時有,轉眼就消失了。我們人也是一樣,昨天還好好的聚會在一起,今天得個訊息,說他已經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經」所說的:「生命在呼吸間」這樣的短暫,他一口氣轉不過來,就完了。就像閃電那樣,一閃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麼的短暫,太陽一出來他就消失了,應該這樣子「觀想」,「應作如是觀」——「觀」是「觀想」。就是說你學「金剛經」,學「般若智慧」,應該用「夢、幻、泡、影、露、電」這六種的比喻,去做「觀想」,「一切有為法」就如「夢、幻、泡、影、露、電」那樣,是「虛妄不實」「變異無常」「生滅迅速」,你能這樣「觀想」,對「一切有為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現實生活上,你就不會處處與人計較,這樣你就不會「取著他」自生煩惱。所以聖人「用心如鏡」,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把他捨得一乾二淨,所以聖人的心能「解脫」能「自在」,這是因為聖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們「發菩提心的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應作如是「觀想」。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眾生也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最後我們也能安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對「一切有為法」不會再起執著了。正宗分竟。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染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
不受後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槃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   
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修行在淨化自己的人格
生活裏行住坐臥當中 
返觀自照,體驗自性向內求
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念佛三昧
在家能修,如東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如是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非有非無的心名叫中道
迷惑的時候,就有佛有法的存在
離開心相名叫見佛
眾生度佛:從煩惱中產生覺悟解脫

佛度眾生:覺悟解脫能滅除無明煩惱

不執著才能融會貫通

不執著才能融會貫通
人性之弱點當中,執著乃是很難消除的,那怕是高僧。世尊走後,因執著而分宗派。
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之圓通法門,歸納之結果,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必定見佛)都是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因而成就的。「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如果想達到如來正定的三昧,實在必須從清淨能聞的自性入門。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隔牆聽任何聲音響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得到。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並不能具備此作用。所以只有耳根的聞性,才能通達真實的自性。即使在安靜無聲的狀況,號稱無聞,但是能聞寂靜無聲的自性,並未滅除。人在夢中,呼之即醒,可見能聞的作用,即使睡覺中還是存在的。
金剛經有一句:「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此據應翻譯成:「不應住聲生心,不應住香生心,不應住味生心,不應住觸生心,不應住法生心。」金剛經「不應住聲生心。」講的跟楞嚴經之耳根圓通法門,乃一樣道理。金剛經乃佛對阿羅漢、菩薩所說,阿羅漢;菩薩之定力已很高,當然可以達到不住聲生心,一般法師、居士卻做不到,聽到聲音,馬上起分別心、妄想心。
楞伽經「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心經透露,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識滅除時,加上第七識(末那識、妄想識)除滅時,乃究竟涅槃。
大藏經中所有觀世音菩薩之佛經,以及所有文殊菩薩之佛經,才能領悟此二尊古佛,竟然累世都在唸咒語(陀羅尼、真言),可見聽聲音之耳根圓通法門,應該一邊念咒語,一邊聽自己所唸出來的每一個聲音,一則專心聽自己唸咒語之聲音,也是止住妄想的一種方法,一則可經由持咒,達到超渡冤親債主,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所以應該唸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曾修習之佛陀羅尼,這樣才是真正修習耳根圓通法門。
在唸各種神咒,再加上圓覺經所開示之修奢摩他行,制心一處,繫心一緣,精神集中在眉心或鼻尖或特定東西,以消除其他雜念,日久功深,就能達到不住聲生心之耳根圓通境界。修行進境之快慢,跟每一個人業障之深淵有關。
從不住聲生心之耳根圓通法門,唸成佛陀羅尼,聽成佛陀羅尼之聲音,加上制心一處,繫心一緣之止住妄想,日久功深,才能達到金剛經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楞伽經之:「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末法時代,不要盲目崇拜、盲目追隨,還是深入經藏,以佛經為依歸。應該深入藏經,只要是佛經都應該研讀,只有佛法,沒有宗派之分。
觀世音菩薩累世修行,都在唸咒語。人性的執著,確實不容易消除。耳根圓通法門,乃諸佛皆如是修之法門。
佛早已預言有魔眾比丘,歷史上之離經叛道也是事實,為了保護自己,拜師前,還是用:不動明王降魔咒,來鑑定,鑑定不是天魔化身才皈依,先小人君子。避免學到附佛魔道,在魔界沉淪。
修習不動明王法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佛遺教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此二部佛經對出家人之規範很清楚。違背此二部佛經之出家人不是天魔化身之魔比丘,就是佛經早已預言之「心不向道」的出家人,不足師法!
只有融會貫通大藏經,才能領悟出能夠渡盡眾生,使不聰明的人也能夠修習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曾經修習的法門│耳根圓通法門。



拜懺的意義

了解拜懺的意義
懺文內容是無上的微妙開示(善知是開導不出乎於此內容)
※修行中世間事無法解決請多看各種懺文內容
拜懺明白了因果,諸惡莫作,這就「守攝律儀戒
拜懺令你發道心行菩薩行,眾善奉行,這就是「持攝善法戒
拜懺知因果為道場奉獻「志工」,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自淨其意,這就是「持饒益眾生戒
「戒」是諸惡莫作,包括眾善奉行,善法不行也是犯戒(依戒修行得出世)
「拜」是拜諸佛聖號「萬德具備,如同人吃維他命」
「懺」就是隨文入觀
「發至誠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都攝六根
「眼」觀殿堂之莊嚴,佛像慈悲之尊顏且把懺文看得清清楚楚,再回到「」中
「耳」聞梵唄音
「鼻」嗅香花供養之「香」,心與佛相應產生所謂,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口」所念的法,念法就有法水,咽中出甘露,洗滌我們的冤業。
「舌」就嚐到甘露不死之藥。
「身」要至誠禮拜
「意」要隨懺文觀想其中意理,自然就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根澄靜下來,六根即解脫
※未法眾生愚痴堅固「色陰中堅固妄想、受陰中虛名妄想、想陰中融通妄想、行陰中幽隱妄想、識陰中虛無妄想」五十陰魔作祟,無力分辨法之邪正,人亂、法亂、事亂、境亂、行者心亦亂、無一不亂,離亂之源,首要(拜懺)攝心。
拜懺也是修行,其實是醫自己的病,「貪瞋癡三毒,煩惱心,是自己的病」,病消除,即觀自在「萬緣放下,看破」即是菩薩
功德的「功」如果你的身口意的力量,沒有工字大如何消無始之罪業
要發虔誠之心,用生命力來拜懺,每個字看得清清楚楚,口念的明明白白,使懺法入你的心,加上身禮拜佛,身口意三力聚合,絕對能得到圓滿回報,諸佛菩薩無量光壽,無邊的功德,你都能得到。
拜懺感應不失時
十方佛每日都有三次觀察眾生,看那一位眾生善根因緣成熟,得度時間到了,他就來度脫你即所謂「感應不失時」
佛法講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佛法講的自然叫做「法爾」那是因果相合之自然,因緣,時間到了自自然然有果。世出世法都是因果貫徹著,佛陀本身成佛道,也是由因感果。拜懺「求佛加被合因果」
你知道佛陀功德之大,但你不知道眾生的業力也大,各有因果不同。要「斷惡修善佛感應」
「感」就是眾生依著善因果,依著佛法所教導的道理方法來做,自然決定會「應」,佛陀就會加持你。
你只要心清淨「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善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所修善業,佛陀就來感應。佛陀慈悲加持,所謂「加於所加」,就是對能接受奉行佛法的人,佛陀自然「感應不失時」「善知識」所結集的這此法,無非都是教你如何要修善、斷惡,如何修善得到佛的感應,如何斷惡得到自在,完全都是有方法的,這就是「因果」。
一分恭敬得一分感應,拜懺能消災、增福慧,完全在於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功不唐捐,德不虛棄」,因為貪瞋癡三毒之性,原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之性。所以必須「痛革業習勤拜懺」
有正知見又發勇猛心的人,在道場拜懺不管怎麼樣苦,他都知道這不是苦。有智慧之人決定歡喜領受,沒有智慧「貪慾瞋恚癡」重的人就諱疾忌醫。
「誓修三福勤六念, 身口意業無瑕玷, 我今以此念彌陀, 不見彌陀終不厭。」
「故鄉一別久經秋, 切切歸心不暫留, 我念彌陀佛念我, 天真父子倆相投。」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原來彌陀念彌陀。」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恩愛無常,生死莫代,閻王勾叉,無人能免。
放下心念,淨念相繼,跑到西方,閻王絕緣。

拜懺│佛弟子們要學佛真正覺悟
一、離熟│離凡情:凡夫對於貪瞋癡、殺盜淫、七情六慾,最熟悉,最快樂。
二、學疏│學聖道:凡夫在戒行上是最生疏,最怕的。你想快樂自在要守戒,「戒」是菩提本,苦海中的浮囊。
各種懺文,乃至一「大藏教」,都講眾生的病根,八萬四千塵勞都是病。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陀不只講你的病根,也要幫你醫病,你只要依教奉行決定離苦得樂。
佛法教我們戒貪,是指對世間上的一切五欲。貪得不滿意就生瞋恨,有了貪瞋就是愚癡。
世間的五欲如同鹹水,不會止渴的,佛法是清淨甘露的葯,能令你安身立命,活化你法身慧命。
拜懺所要求取的寶是「離凡情」「學聖道」凡夫都是顛倒夢想「日日向東走,回頭就是西」拜完懺以後千萬不要再用凡情。「凡情心」一動趕快念「南摩阿彌陀佛」把愚痴的心捨棄、排除。立刻轉凡成聖,轉識成智。離三心,去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智慧「學聖道」。要想真正解脫,要覺悟世間苦「常思人生苦」多念「阿彌陀」「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拜懺、拜佛、拜得腰好痠好痛,膝蓋跪到都發腫了,而退轉是「凡情心」作祟。身體這臭皮囊,你千萬不要愛護它,愈愛護你會愈痛苦。
拜懺的功德無量,能消除「人我」之心轉歸菩提心,菩提心」修一切功德,才能消無量罪業。懺文中有「敬禮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發心菩薩。」發心菩薩也包括自己在內,大家都發了菩提心,發了大願,還將過去己起一切善業,現前所起一切善業,乃至未來當起一切善業,悉以回施四生六道眾生,同共回向無上菩提。
讓我們知道「眾苦不侵稱極樂」
讓我們明白「自性彌陀是吾家」
讓我們懂得「六根坐斷蓮台現」
讓我們體悟「西方淨土隨心生」


梁皇懺自慶
自慶也就是「慶幸」,佛法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我們已經逢遇了,乃至解怨釋結,業障消除,這是多麼令人慶幸,上來佈畏,怕自己過去善法不修,惡業沒斷;現在拜懺可以斷惡修善,聞到微妙的佛法,這是解脫生死,自救救他之法,還不值得你快樂嗎?在世間上,升官發財雖是令人慶幸,但不一定絕對是好,「美食中常含有毒藥,也是中了魔王波旬的圈套」僅在佛法中的福純粹令人解脫自在,才是無量慶幸。
懺文中有十五種自慶,這十五種自慶其實代表百五、千五、萬五,無量個萬五自慶。生在這末法時代,我們這群業障深重的凡夫,現在藉拜懺仰仗佛力、法力、菩薩力,一切賢聖之力的功德來消除無始劫的業障,使我們善根成熟,早日圓滿菩提,廣度眾生。不但自己了脫,還能度脫過去父母,一切的冤親,進而輾轉利樂無量有情,這是多麼值得自慶(慶幸)
希望大家發大心、大願,不要自慶為滿足。我們絕對要達到究竟滿足,就是要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像龍樹菩薩發的大願「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我們更要這樣求「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發究竟菩提心。由自慶這篇文中使大眾都是法喜充滿,那即凡夫身而得到羅漢解脫之體,再進發菩提心,就能成佛道。
更要自慶的,拜懺又受了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得到清淨梵行,雖然在家居士身,但已經種了出世之因,將來就可得到無為的解脫之果。「將相本無種,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皆可以成佛」「彼既丈夫我亦爾,於此不應自退屈」,是日己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在莊嚴的殿堂裡拜梁皇懺,這不是日日「少」水,而是日日「多」功德水,更值得自慶(慶幸),仰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乘願再來。
輪迴路險,無常迅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持名念佛秘要
一、 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淨境,不參是誰,只是南摩阿彌陀佛聖號。自念自聽,自呼自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 自得心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萬緣放下,即是無所住。一念單提(阿彌陀佛)正是生其心,老實念佛,自然暗合道妙。念阿彌陀佛,即是無上身妙禪。
三、 從事持達理持,使凡心成佛心。句句金剛般若,念佛即是自心現,一聲佛號一聲心。
四、 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因果同時,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五、 從阿字生出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生出一切法。稱名即持咒。大日如來即彌陀。實因此句佛號,正是阿彌陀佛之果覺。
六、 一句佛號是世尊所得無上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傳。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境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七、 眾生心清淨,見佛常住。六根接觸六塵,永遠清淨心。(順境不生貪 愛,逆境不生瞋恚心)
八、 眾生心、心垢,見佛捨命(入滅)。起心動念皆是業。(有我罪即生,無我功德大)認知人生酬業,命運自己造的。病來自自己妄想執著。福從覺悟的生出,禍從迷惑心生出。
九、 榮華好比三更夢,富貴還如六月霜。自己的身、語、意,即是自己的法、報、化三身(出離生死,不受後有)

十、 五蘊皆空,唯有一心(水與波,水是真心,波是妄念)。若論本體,妄即是真。